2013/11/25

四聖諦開示(一)

鹿野苑
【苦諦】
  談到痛苦,這是我們眾生普遍能夠感受到的。有一種可被感受到的粗大(顯著)痛苦,此外,還有一種在普遍眾生的明確感知之中,難以感受到的細微苦。對於痛苦,我們同樣可透過經驗與思考,了知其有粗細二類。談到粗大的苦時,我們一般是在身體遭逢嚴重疾病時,能夠理解「這是痛苦」;心裡面感到困頓、不悅時,我們也能夠感受得到。另外,當無法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東西時,心裡面會有種強烈的憂苦。而不需要的、不想面對的事物落到了自己頭上時,也會帶來痛苦。凡此種種,都被稱為粗大的苦。怎麼說呢?因為它不需要我們多費心思,一旦遭逢此類苦,當下就能認識到「它是痛苦」,所以稱之為粗苦。

  普遍來說,雖然我們都有著所謂的細微苦,但用現在這種粗大的感官卻無法察覺到它。怎麼說呢?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總和為五蘊,一般而言,我們一切有情都有五蘊。不管我們生在世上任何處所,五蘊都自然成為造就我們粗大痛苦的來源。現在我們談的全都是粗苦,而這所有粗苦的來源、根本,是一開始就存在的。若缺乏本來存在的苦因,則無法生出粗大的苦。因此,才說「有個造就粗大痛苦的根源」,也就是「細微苦」。

  那麼,若問:「何時才能見到這細微苦呢?」答案是:我們現在藉由許多學習,而使感知愈發正確、愈發清晰,屆時,感知就不再像現在這樣粗猛。能夠辨別「如此即能見到(細微苦),如此則無法見到」的一種衡量標準,是存在的。這就是當我們透過學習而令心得以進步,有朝一日,當真正的進步發生時,就再也不是現在這個粗猛的心了。

  當內心是明晰、寬坦的,便能夠在經驗的前提下,體會到「心上的所有粗分痛苦,其產生的基礎,也就是所謂的細微苦,原來是如此如此的…」。所以,為了認識細微苦,首先必須將心鍛鍊一番。我等本師(釋迦牟尼佛)在最初說法時,是如何開始宣說的呢?他說:「應知苦!」這是根本。大家肯定都不希望痛苦,沒有一個有情是希求痛苦的。若是如此,那麼我們一開始所需要的目標是什麼呢?佛陀提到了,一開始最重要的是,必須想到:痛苦並非我們所欲,同時也非真實的。在這基礎之上,應該想著:這樣的苦是我所不願的,應該要斷除此苦。假設在興起如此的想法、生起想要斷苦之心的當下,問道:「(除此之外,)可有斷苦的特別方法嗎?」答案是否定的。教法中提到,如果不認為苦必須斷,或對此沒有希求心,那麼你就應該正確地以理分析「此苦最初從何而來」,並認識「造成該苦的來源或根本」,這乃是要點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